哥窯是宋代名窯之一,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對后世瓷器燒造曾產生深遠影響。明、清兩代至今,一直被視作名瓷而被仿制。從傳世和考古發掘獲得的實物看,景德鎮御器(窯)廠在明代宣德年間已成功仿燒哥窯瓷器,清代雍正、乾隆時期達到興盛。
此件哥釉爐侈口出沿,上配鏤空銀蓋,口有對稱的橋形耳,束頸垂腹,下承三足,胎較厚,呈棕灰色,通體素面無飾,里外施哥釉,釉色滋潤如玉,均勻光潔。釉面布滿大小紋片,縱橫交織,開片深淺不一,形成“金絲鐵線”,古拙而不失俊美。此為一件制作極為精良的明代仿哥釉器。明代仿古之風尤盛,仿汝、仿哥、仿龍泉等品種、造型不一而足。
哥窯是中國瓷器中的名品,此名最早見于元代古籍《至正直記》,書中記載:“近日哥哥窯絕類古官窯”、“其色瑩潤如舊造”。相傳宋代龍泉有章氏兄弟各主窯事,弟弟建的窯稱為“弟窯”,也稱“龍泉窯”,哥哥建的窯稱為“哥窯”,也稱“哥哥窯”。此類器物是當時社會上層士大夫的室內陳設。
哥窯瓷器的釉面均因胎、釉膨脹系數不同而產生細密的裂紋。裂紋大小不同、顏色深淺亦不一,小紋路呈淺黃色,大紋路呈灰黑色,故有“金絲鐵線”之稱。釉面發生龜裂,這在高溫燒成的施釉陶瓷器上本是常見的自然現象。但哥窯瓷器的這種開片卻如同紋飾一般,逐漸變成歷代文人,特別是明代以后文人賞鑒的重點。
此物造形小巧,醇厚古拙,盤里外滿施釉,釉質肥厚,冰涼柔滑,光澤柔和,氣泡自然開裂,僅足跟露胎處呈黑色,釉面布滿大小不一的開片,開片自然且錯落有致,金絲鐵線游走其間,別具一格,古雅雋美,寶光內蘊,屬于傳世所見哥窯當中的罕見佳器。
此盤作葵口形,斜腹折腰,下承圈足,裹足支燒而成,足心有六枚支釘,整體造型簡約,線條氣韻硬朗,剛陽古樸,釉層較厚,色澤偏灰黃,寶光內蘊,周身紋片致密,深者呈紫褐色,淺者則為金黃色,大小紋片相間,殊具一種殘缺之美,兼益見古拙之氣,故宮也藏有類似作品可供參考。
—The End—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