龍泉窯是宋元時期中國南方生產青釉器的重要窯口,是繼越窯之后中國南方第二個青瓷燒制中心,在北宋時已經有相當大的規模,在南宋時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展,其燒制的粉青與梅子青瓷器,型制精巧,釉層肥厚,宛如碧玉,極為名貴。
宋宗室趙彥衛在《云麓漫鈔》中云:“青瓷器皆云出自李王,號秘色,又曰出餞王。今處之龍泉出者,色粉青,越乃艾色?!痹鷮W者陶宋儀在《掇耕錄》卷二十九中云“處州龍泉縣,正和間、京師自置窯燒造,名曰官窯”。同時,龍泉窯也是外銷史上一個著名品牌,自宋到明的數百年間,產品暢銷于亞洲、非洲、歐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,影響深遠,地位顯赫。
此洗折沿淺腹,下承圈足,因胎土中罕含有較多的氧化鐵,在燒窯過程中被充分還原,故在足端有明顯的火石紅,內足心印一對鱖魚紋,外壁印一周菊瓣紋,鱖魚諧音“貴”,菊諧音“吉”,此為金元時期十分流行的吉語紋飾,通身施青釉,釉色較淺,質地瑩潤剔透,以堆貼技法入瓷在當時亦頗為流行,此種青釉洗為文房用器,在北宋時期已經十分流行。類似器在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、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、大英博物館均有收藏。
此件單柄洗系圓口深腹,下接圈足,口部一側有環形耳,耳上有半月形板沿。通身滿釉,釉面上有細密的開片,釉色呈暗灰色,外觀與哥釉器較為接近,此種單柄洗出現于北宋,內蒙古博物館及營口市博物館收藏有金銀器,同時定、鈞、龍泉諸窯亦有制作,目前在故宮博物院有收藏,另在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見有龍泉窯青釉器,可供參照。
此件琮式瓶圓口方身,直腹圈足,口與足大小相若。足端有一周火石紅,器身四面以八卦紋為裝飾,滿施青釉,釉面光潔,釉色清朗,此物仿玉琮而制,琮出現于新石器時期。其器內圓而外方,以象天圓地方?!吨芏Y》云:“以玉作六器,以禮天地四方。以蒼璧禮天,以黃琮禮地,以青圭禮東方,以赤璋禮南方,以白琥禮西方,以玄璜禮北方?!弊畛跻娪斜彼喂俑G器,宋室以此標榜節儉之德,大英博物館有同類器收藏,之后龍泉窯亦仿燒,是當時極高檔的室內陳設用器。此種瓶亦稱“蓍草瓶”,亦可插花。晚明學者高濂所著《遵生八箋 — 燕閑清賞箋》中云:“如堂中插花……龍泉蓍草大方瓶,……或置幾上,與堂相宜?!蓖惼髟谒拇ㄋ鞂幠纤谓巡刂性谐鐾?,被收藏于遂寧市博物館,另在大英博物館亦有同類器收藏,可供參閱。
此瓶盤口長頸,垂腹圈足,足部修胎較為嚴謹,足墻外撇。通體施粉青釉,足端無釉,棕黃之中略泛火石紅,器身光素無紋,釉面勻凈,光潤瑩潔,宋代文人士大夫崇尚自然之美,喜好清素簡約的藝術風格,故而陳設用瓷器多強調素面勻凈之美,而龍泉窯產品顏色青翠均勻,釉面光澤柔和,使器物更顯端莊典雅,故而廣有制作和使用,同類器在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、英國牛津大學阿什莫林博物館和日本東洋美術館均有收藏。
此盤為菱花形口,折沿淺腹,下承圈足,足墻微內斂,通體施以青釉,青釉肥厚,呈色粉青,盤內心以堆貼露胎技法裝飾,分別為石榴、瓜等圖案,象征子孫綿綿不絕,這也是中國傳統吉祥紋飾,龍泉窯青瓷胎質細密潔白,但含鐵量較高,如在氧化氣氛之下往往會導致胎內鐵元素被充分還原,器表往往發棕紅,龍泉窯工匠巧妙地利用這一特性,以此色差突出主題紋飾,此種技法在宋元之際最為流行,此物屬供器,是用于日常盛放供品的盛裝器。在大維德基金會、大英博物館等文博單位均有此類器收藏,僅紋飾題材略有不同,可茲參照。
此件青釉香爐口微外撇,束頸折肩,肩部有對稱雙耳,扁圓腹,底周置三足,足微外撇,三面腹部至足背各凸起一條棱脊,微露白痕,俗稱“出筋”。通體施青釉,釉色青瑩,質溫潤,此種爐的造型仿自商周青銅器,屬小器大樣,宋代龍泉窯爐多為鼎式、奩式、簋式等,此種樣式為絕罕見者,僅在四川遂寧南宋窖藏中見有一件湖田窯青白釉器,目前收藏在遂寧市博物館,可茲比較。